编者按
河南是农业大省,发展食品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河南以面制品、肉制品、油脂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为重点,推进河南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出了一条“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的迭代升级之路。
为加快建成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建设绿色食品业强省,2023河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大会将于7月4日在郑州市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届时,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业专家学者、国内外企业家代表,以及全省近千名绿色食品企业及上下游企业负责人齐聚郑州,共话绿色食品新机遇,共赢产业发展新未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河南食品企业有哪些新发展、新变化?在细分领域内有哪些新模式、新布局?即日起,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大河财立方推出“豫见绿色 链接未来”系列报道,走访河南食品代表企业,聚焦预制菜、酸辣粉、休闲食品、冷链食品、功能食品等细分领域,探寻新形势下河南食企发展新路径。
大河财立方记者 徐兵 实习生 刘豫
谈到养猪,在业内不少人会先提到牧原。作为国内生猪行业的代表,它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当前,生猪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疾病、环境、技术、人才、成本管理等问题。谁能解决这些难题,也意味着谁将掌握未来主动权。
近日,大河财立方记者来到牧原集团,在这里不仅看到领先的新技术、新设备以及养猪新场景,还看到不少充满朝气的年轻人才队伍,以及全新开放的思想与姿态。或许,这对行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新场景
猪舍戴上巨型“口罩”,综合体实现“粮进肉出”
6月18日,南阳,细雨蒙蒙。
站在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产业园附近高处,放眼望去,山间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这里空气真好,丝毫闻不到猪臭味。”一调研嘉宾如此感叹道。
“猪舍全封闭,底部有3层防渗处理,粪便处置也是全封闭,所以闻不到猪臭味。”牧原工作人员立即介绍道。
不仅排出的气要过滤,进入猪舍的空气也要层层过滤。“外部空气经过4层过滤进入猪舍,通过出风口对猪舍进行精准通风,确保每一头猪都能呼吸到新鲜空气,为猪群创造更加洁净的生长环境。” 牧原工作人员继续说,这犹如给每个猪舍都戴上了巨型“口罩”,可以有效地过滤掉空气中的有害成分。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产业园
事实上,这些场景只是牧原智能环控系统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牧原打造的智能环控系统能够对猪舍通风、温湿度等养殖环境进行智能监控,对根据智能传感器实时采集到的猪舍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实时调整变速风机、滑窗、喷淋系统、供暖设备的开启状态,使猪舍养殖环境达到理想状态,实现猪舍单元小环境精准控制。
不仅如此,该综合体也实现“粮进肉出”。
何为“粮进肉出”?上述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由牧原集团打造的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屠宰、肉食品加工为一体的肉食品产业园,占地2800亩,土地利用效率相比平铺猪舍提升4.3倍,综合运用了生猪产业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施装备,融合了智能化生产运营,全区域5G覆盖;并且囊括了年可出栏210万头生猪的21栋楼房式空气过滤猪舍,生产72万吨的饲料加工线,屠宰生猪21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生产线以及有机肥加工、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
“多位一体的设计,我们实现了‘粮进肉出’,同步还能带动物流运输、食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该工作人员说。目前,饲料加工线及21栋楼房猪舍已全面投产运营,2022年出栏生猪120余万头。
新应用
15万员工+1692个养殖场高效管理,打破规模不经济魔咒
规模经济是企业经营者的追求,通过规模扩张摊薄费用与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边际效益。但在实际中,企业发展往往会陷入“规模不经济”的魔咒。
如今,牧原拥有300余家子公司,15万名员工,有饲料厂200余个、养殖场1692个、屠宰场10个,上下游合作商2.5万家,集团管控难度大,又是如何破解规模不经济魔咒的?
大河财立方记者通过牧原股份生产首席运营官李彦朋作的养猪生产报告了解到, 目前,就养猪规模而言,牧原达到了现在德国的整体生产规模。面临的问题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大家团结到一起,实现高效协作?
破解之法则是信息化管理。在管理管控层面,公司提出了要管理精细化、业务信息化、运营财务化,最后才会实现集团高效管控。
比如生产要数字化,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养殖场,每天发生很多变化,公司通过数字化来管控,让所有的设备都数字化,主要体现在硬件上。“我们通过数字化来管控,知道当前每个场发生了什么问题。不能当某个场出了问题,我们还不知道,特别养的是猪,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猪可能已经出现问题了。”李彦朋说。
此外,管理精细化方面,公司还提出4个目标,可使养猪生产实现4个最小颗粒度管理,精准到每头猪、每位员工、每台设备、每个猪舍。李彦朋也特别强调了运营财务化,提出财务统领一切管理,要将业务财务化、决策利润化、成本管控最小颗粒化。
“在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上,有超过2100项指标供整个集团15万余人共享,生产指标监测可细化到场、线、个人。”李彦朋向大河财立方记者介绍。
△牧原智能科技馆
事实上,在牧原智能科技馆参观时,记者真实感受到了信息化管理带来的便利。据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牧原研发的智能化设备涵盖了饲料、养殖、屠宰等多个板块,实现30余项产品和技术的转化,输出各类产品数量超180万套,每天产生10亿条数据,业务实时数据化,数据共享全员化,让管理更加高效,生产效率得到大大的提升。
新面孔
敢于起用“少年大将军”,重奖技术创新
牧原养猪成就得益于好政策和资本的支持,依靠技术创新,从而走到了规模世界第一。技术创新的背后也是人才的支撑,牧原现有员工15万人,大学生4万人,技术研发人员1.2万人。
在牧原,一张张年轻面孔成为场区一抹亮色。如何让年轻人爱上传统的养猪业也是一道必答题。
据了解,多年来,牧原始终“将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工程,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原动力。比如,记者注意到,在人才选拔上,牧原大胆起用“少年大将军”,从实战中选拔人才,给予青年人才无限的信任。
2021年,牧原实行双核领导制,组建二代领导人团队,全面主导公司经营管理。其中从清华大学毕业、1994年出生的牧原首席财务官高曈,经过5年的历练走向牧原管理核心,成为“二代管理层1号人物”。
△牧原首席财务官高曈
据介绍,在人才引进上,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的价值取向,始终秉持选择“品性纯正,高度社会责任感”的选人理念;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完善的专业培训体系,对管理干部、大学生、养殖技工针对性开展价值观、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的培训。“尤其在人才激励上,重奖成果,无论内部外部人员、无论专业非专业人员、无论课题难度大小,奖励标准一致,通过充分奖励的措施,激发员工创新潜能。”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的鲁璐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2019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的鲁璐加入牧原,现任动保产品研发经理。为找到有效控制猪萎缩性鼻炎的方法,打破技术瓶颈,鲁璐带领团队开展专项疾病攻坚,不断地摸索与优化,并在生产实践上获得成功。鲁璐团队在牧原养猪节获得表彰及奖励,鲁璐个人也荣获2022年河南省企业“创新达人”称号。
据介绍,为支持创新研发,牧原将每年6月22日定为养猪节,设立百亿创新项目奖金,对做出突出成果的创新带头人及团队给予重奖,目的在于激发更多从0到1的突破者和领头人,推进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研发成果转化落地,助推行业进步。
新姿态
开放共享,探讨生猪业“4000亿空间”如何挖掘
当下猪价持续低迷,生猪企业正在经历难熬时期,如何降本增效是共同面临的问题。
“每头猪有600元的成本空间,按照全国每年出栏生猪七亿头计算,那就是4200亿元的空间。”这是秦英林对标世界养猪先进国家丹麦水平,结合公司养猪实践成果而提出的行业未来目标,并呼吁同行一起共创共享。
▲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
在近日牧原集团举办的首届牧原开放日上,就上述问题,秦英林邀请同行、院校专家、学者等共同探讨,并从饲料、种猪、健康、养猪、屠宰5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努力方向,包括屠宰猪肉带来的增益空间。“希望与行业围绕600元成本空间,挖潜4000亿空间,共创共享共同发展。”秦英林称。
记者注意到,在开放日活动上,牧原也处处彰显着大企业应有的胸怀,专门设立金语良言环节。青岛蔚蓝生物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炳亮建议“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存在规模临界点,如果持续扩张,要更加精细化管理,进一步降低成本”;非对称战略精研社创始人刘启明表示“生猪行业产品差异化程度低,成本领先战略是唯一的选择;成本领先并不在于规模而在于‘科技+资本+管理’的综合能力”;师道人本教育集团董事长侯志奎也提出“企业的风险管控和危机管理非常重要的建议”以及“强周期对内部考核激励,如周期不及预期,团队活力和稳定性是否会受影响”的疑问。牧原表示每位嘉宾提的每一条建议,高管团队都会认真思考,虚心接受。
“未来,期望行业同仁能够拆去围墙,加强产研合作,共同见证行业未来。”牧原在开放日活动中倡导表示。
牧原开放的姿态也不止于此。2021年5月,秦英林在第七届全球猪业论坛作报告时,将牧原低蛋白日粮技术相关数据公开共享。同年9月,农业农村部召开的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推进会上,董事长秦英林作题目为《响应农业农村部号召,做好低蛋白日粮应用》的视频汇报发言,与行业分享低蛋白日粮技术。
开放企业生态,或许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
责编:张战强丨校对:陈筱娟丨审核:徐姣
监审:万军伟丨监制:王鲁峰
推荐阅读
1
重磅!中原农谷发展规划出炉
2
郑州知名民办中学70%份额权益公开法拍!起始价5000万元
3
一款粽子月卖10万只,虫草鸡肉、黑椒牛肉、生椰拿铁等口味也爆款出圈
关键词: